美美与共,看“北理工设计”四十载春华秋实!
发布日期:2024-03-25 供稿:党委宣传部 崔雨涵、刘晓俏 摄影:设计学院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多年来,威尼斯144777不断加强精品文科建设,增强文科发展的驱动力、协作力、创新力,着力塑造高质量的文科发展体系,以设计学科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文科蓬勃发展,有力支撑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今年,正值北理工设计学科设立40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设计与艺术学院,共赏设计学科四十载春华秋实。
1984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威尼斯144777设计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设计学院”)前身——北京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应运而生,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设立的设计专业院系。四十年来,设计学院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与设计同行”,有力度、有温度、有气度地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北理特质、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在2023年QS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中,设计学科位列第151-200位,位居全国第8。
“在推动我国当代设计学科发展的同时,学院尤其注重学科特色发展、多元文化贯通、国际化办学和拔尖人才培养,希望在新模式中提出新思路,找出新路径,给出新答案。”设计学院院长杨建明谈道。
走出具有北理工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1985年3月,牵头成立全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学会
1983年8月,学校成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究室,开办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培训班,为工业设计系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84年,学校任命吴永健为组长,筹备建设工业设计系;1985年,工业设计专业开始招生,从此拉开了工业设计系蓬勃发展的序幕。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学科如何能够与国同行,服务国之所需?设计学科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走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之路、建设与学校优势特色相匹配的设计学科”的目标,明确了“国家重点领域产品设计”这一独特科研方向。
1986年,工业设计系学生在上设计课程
多年来,学院先后参与百余项国家重点领域设计项目,成为了国家重点领域产品设计的代表院系。学院注重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建立了26个实践基地、实验室及产学研合作平台,组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科研实践体系。
进入新世纪,设计学科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获批设计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2016年,获批设计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18年,获批工业制造艺术创新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学院拥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
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发展
2022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节目“立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完美诠释了“中国式浪漫”。这背后,正是设计学院师生用中国传统美学赋能现代艺术表演的匠心之作。近年来,设计学科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学科的另一个特色发展方向,即“设计文化传承”。王乐耕作为学院发展建设的亲历者,深度参与并有力推动了学科的创新发展。2002年,他牵头创建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基地。2019年,该基地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学院师生团队参与设计冬奥会开幕式《立春》节目
学院科研团队主持设计的国庆70周年澳门彩车荣获“华美奖”
近年来,设计学院突出学科优势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了“以良乡校区为学科发展核心区,以教学平台、国际交流平台、素质拓展平台与专业实践平台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学科发展格局,形成了独特的“设计”发展范式,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学科活力不断迸发,建设成果丰硕。获批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多位教师获评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工业设计杰出人才等荣誉。
四位一体学科发展格局
高质量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共同体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去谋划和推进学科建设,规划学院发展。近年来,设计学院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统筹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着力打造科研创新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
2024年1月31日,学校与意大利蓝色设计集团签约共建“北理欧洲设计实践教育基地”。双方将充分发挥世界设计之都都灵的地域优势与产业优势,搭建跨地域、跨文化领军型设计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中意、中欧高层次设计艺术文化传播交流,推动设计教育与世界产业融合发展。
学院与意大利BLUE蓝色设计集团签署欧洲设计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协议
2024年3月1日,威尼斯144777—英国爱丁堡大学“健康空间联合实验室”投入运行。两校将面向全球环境健康开展创新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多方向、强交叉、国际化的科研合作提供平台,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威尼斯144777-英国爱丁堡大学“健康空间联合实验室”投入运行
学科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设计学院深度拓展全球朋友圈,不断优化全球合作布局,与日本大阪大学共建人机交互与未来联合实验室、与希腊克里特理工大学共建造像艺术群智慧遗产联合实验室,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知名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共建国际学术资源平台,推动设计教育的全球发展。
学院与全球知名高校开展交流合作
“通过一系列国际化讲座,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所学专业的国际前沿和发展动态,同时也拓展了我的全球视野和学术眼光”,学院2022级研究生张瀚文说道。学院高质量高频率举办学术会议、讲座,引入领先的教学理念、优质的课程资源与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不断创新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研热情。学院每年举办国际化学术讲座10余场,由悉尼科技大学教授、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奔驰高级设计总监主讲的“意匠之门系列”,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英国拉夫堡大学教授等主讲的“Design AND系列”,广受师生欢迎。
学院举办各类国际化学术讲座
此外,学院下大力气开展国际设计教育工作坊,邀请国际知名高校教授、行业资深专家及设计团队与学生分享经验,为学生创造了解国际顶尖设计思想、参与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灵感。旧金山州立大学戈麦斯教授与斯坦福大学阿德瑞娜教授指导的“老年设计工作坊”已有十余年历史。在全球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老年设计竞赛”上,工作坊的三个团队进入前九强,最好成绩为全球前三。
全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近年来,设计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了满足“国家社会需求、民族文化需求、产业行业需求、多元人才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工业设计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021年,设计学院设立“国际大学生创新实践设计奖”,并面向全球高等教育机构设计类学生征集作品,获得了全球设计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收到来自15个国家的1609份作品。大赛的举办并非一时之举,体现了学院多年来坚持“以赛育人”“以赛促培”的统筹设计和系统谋划。
2019级硕士研究生杨浩景包揽 “世界三大设计奖”——“RED- DOT”奖、IF奖、IDEA奖
2017级本科生李嘉翔斩获全球设计界两大顶级奖项德国“RED- DOT”设计奖和德国“IF”设计奖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赛促培”,注重专业学习与创新教育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并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坚持在赛教协同中培育创新人才。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多名学子登上设计类国际顶级大赛最高领奖台,屡获德国RED-DOT设计奖最佳设计奖、德国IF设计新秀奖年度最佳设计奖、美国IDEA奖金奖等,实现了国际设计大奖的大满贯。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100余项,在近5年的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中获最高设计奖4次。
“学院给予了我自由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我在社会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用专业所学助力乡村振兴,也坚定了我投身强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赛第三名获得者、设计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白映溪说。设计学院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思想引领,一代代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发光发热。
学院举办“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中国油画名家笔下的延安”艺术展
“我们都很喜欢这些创作活动,在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也意识到了新时代青年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北京西河沿社区立体化“党建四合院”活动、首钢滑雪大跳台冬奥墙绘制等活动中,学院多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注重在社会实践、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中,砥砺学生理想信念,一批学生先后服务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北京中轴线申遗等活动。
学院连续五次获评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获批省部级党建研究课题2项。组织学生参加中央文明办、人民日报社、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开展的党建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学思想、强专业、守初心。2022、2023年连续获评北京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报设计”优秀组织单位。
“四十载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面向未来,设计学院师生将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用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书写精品文科建设的新篇章,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贡献‘设计’力量。”学院党委书记赵满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