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北理人物】红妆武妆两相宜,巾帼何须让须眉

  

  威尼斯144777是国家国防创新的重要基地,把先进技术写在祖国尖端武器装备上,成为代代北理工人薪火相传的使命。传统观念中,军工领域似乎应是男性的天地,然后恰恰是在这些“硬气”的尖端学科中却活跃着一批“巾帼英雄”。她们“红妆武妆两相宜”,刚柔相济,在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在学校创建“双一流”的伟大事业中脱颖而出、奉献不辍。

  日前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的光学精密仪器课群研究型教学团队便是北理工女教师的杰出代表。她们甘为人梯,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她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及国防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她们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在世界舞台展示北理工女教师的风采。

团队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教研相长”,打造“双赢”团队

  郝群、李艳秋、赵跃进、曹峰梅、李林、刘娟、邱丽荣、黄一帆、张丽君、胡摇,威尼斯144777光学精密仪器课群研究型教学团队共10人,其中女性有8人。多年来,深耕教学第一线、做好人才培养的“天职”,成为团队全体成员倾心的事业。目前,团队共精心设计、承担10门本科层次、8门硕士层次、3门博士层次课程。支撑这些精品课程的,是团队教学创新与科研建树。

  “‘高水平的教师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团队的发展理念。团队通过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促进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巾帼”团队带头人、威尼斯144777光电学院院长郝群教授告诉记者。

  正是源于对“教研相长”的坚守,团队教师们实现了科研、教学实力过硬的“双赢”局面。团队带头人郝群,近年来连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国防技术发明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等,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青年教师邱丽荣,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博士后刚刚出站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连续荣获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教师中还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艳秋,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先进个人曹峰梅,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负责人刘娟,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教育部霍英东高校教师奖获得者黄一帆,工信部“工信先锋”集体负责人张丽君,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胡摇。

  一项项不输男同胞的耀眼荣誉背后,是这些女教师们对岗位的热爱,是对事业的坚守!

  “钻研了得”,人才培养要“慢工出细活”

  “育人是个大功夫”,“钻研”二字“了不得”。光学精密仪器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下了苦功夫来钻研,进行系列创新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成果。

  团队创新研究型教学,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相结合。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团队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授课的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投身研究型教学中,将科研中的积累用于指导学生,使之在本科阶段就能从科研实践中体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之道。

郝群为学生教授小组课

  知易行难,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团队积极推动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此,团队注重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使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融合,形成校内外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建设了面向全校乃至北京市中学生的光电创新基地,还与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不可或缺的工程实训途径,显著提升了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团队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能够享受最先进的教学模式,面向校内外分享一流的教学资源。团队积极建设了“技术光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用光学”“光电仪器设计”2门慕课,以及“工程光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致力于普及先进的光电技术知识。

  人才培养思路、模式上的创新所取得的成效,令团队收获了接踵而至的荣誉: 2013年团队主要成员获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2项1等奖、1项2等奖,2014年获得了1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1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2等奖。2011年来,发表教研论文18篇,指导的学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奖28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2项。先后出版北京市精品教材、国家级及省部级规划教材专著等15部。

  科研建树,汇聚耀眼的“巾帼之光”

  复杂光学系统的设计与检测已经成为当前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国防工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领域,特别是超精密加工与显微成像、精确制导等需求急迫且严苛。而北理工的光学学科作为国内老牌劲旅,面对国家需求和国际研究竞争,自然是当仁不让,这其中巾帼风采,飒爽英姿。

  团队教师们通过承担国家及国防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自主创新研制的新原理仪器不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得到了推广应用。多年来,出色的研究成绩相继获得国防技术发明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等。2011年以来,团队发表SCI检索论文158篇,2篇发表在影响因子11.329的Nature Communications,40篇发表在影响因子3以上杂志,授权发明专利130件。

  不仅在瞄准国内重大战略需求上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团队高度重视师生国际视野的拓展。成员们积极在国际交流中展示出中国高校女教师的风采。近年来,团队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光学中心,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助力创建有北理工特色的一流学科。

  为了推动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在平台建设上,由团队牵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6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的“北理工-澳大利亚全息与微纳国际联合实验室”,每年选派联合培养硕、博士8名。

  近6年来,团队共派出1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5名硕士研究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联合培养或半年的学术深造,6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颁发的Student Leadership Grant,3名硕士生获得SPIE的Student Author Travel Grant,3名硕士生获得SPIE 的Newport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3名博士生获得美国光学学会(OSA)颁发的Student Leadership Grant。

  “传帮带”,实现“多赢”格局

  光学精密仪器的学科特点要求从业者有着缜密、细致的思维,共同的理想与缘分,让一批出色的光学“女将”汇聚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

团队成员合影

  “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合作是毫无保留的,团队成员的感情亦是亲密无间的。多年来,我们坚持把教学科研放在首位,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把光学精密仪器事业推向前进。”团队成员、光电学院副院长黄一帆老师说。

  谈起团队的文化氛围,“传帮带”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是团队建设的纽带。在这个汇聚中青两代教师,既有享誉业内的知名专家、又有青年教师的队伍中,无间隙、无保留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常态,充满了友好、向上的工作氛围,“劲往一处使”,此言不虚。

  “团队中资历丰富的老师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帮助年轻的老师把想法促成,把做法完善。在有更新的力量加入后,同样的传承也会在新一代梯队中主动继续。这样的氛围中,每个人都能发挥积极性,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既做到了术业有专攻,也实现了团队发展的互利互赢。我个人的成长就受益于这样优良的‘传帮带’团队传统。”黄一帆这样分享道。

  宽严相济、刚柔相宜是团队管理之道。团队承担的大量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初出校园的青年教师来说,尚有畏难情绪。团队带头人郝群便带头鼓励团队青年教师:“这事我经过周密的思考与判断,咱们肯定能干成。”这位坚定自信的“老大姐”,成为团队乐观、上进氛围的“定海神针”。“一开始都会觉得有难度,但是大家必胜、乐观的信心,迎难而上的干劲,让我们顺利攻关一个个之前被认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种成就感、荣誉感的收获,鼓足了成员的干劲,坚定了自信,形成良好的团队生态。”郝群说。

  这样的“传帮带”不仅仅限于团队内,郝群、李艳秋作为学校女教授的杰出代表,还通过多种方式,“点对点”帮助的青年女教师快速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作为导师、副导师指导获得的2篇全国和1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都为女博士生,毕业后她们都选择进入了高校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并很快因业绩突出晋升为副教授。

  在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在教学领域改革创新,荣誉的背后饱含由8位光学界“铿锵玫瑰”为主力的团队成员夜以继日的辛苦付出,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低头奋进。

  “事情只要想做就一定努力做好!”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北理工女教师的自信风貌,勾勒了“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不让须眉的风采!

发表时间:2017-07-15 供稿: 宣传部 马瑶 王征 光电学院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