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做线上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0-09-30 供稿:机电学院 重点实验室 摄影:机电学院 重点实验室
编辑:梁蕊 审核:王成 阅读次数:8月至9月,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了8场线上学术报告活动,邀请了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郝洪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高伟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金华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勇教授、威尼斯144777于兴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李江涛研究员、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黎波教授和清华大学陈浩教授等8位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共吸引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威尼斯144777、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所200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中,郝洪介绍了结构抗爆分析与设计领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可靠确定爆炸荷载难题以及对于结构响应预测的影响,分析了简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同时对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结构的动态响应与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讨论。孙金华的报告重点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安全现状、火灾发生机理与研究方法、防控技术原理以及在实际条件下的应用情况,并对锂离子电池安全研究面临的新的问题进行了展望。高伟的报告介绍了火焰的不稳定、湍流扰动对氢气火焰加速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氢气爆炸超压形成机理,建立了耦合火焰加速传播的爆炸压力预测模型。黎波针对极限条件下材料的超大变形、熔化气化、流固与热流固耦合、自由表面、多体接触、碎裂、层裂与碎片云等复杂物理现象的数值求解提出了一种热力耦合最优输运无网格方法。张勇的报告对高熵合金的定义与特性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高熵薄膜、高熵陶瓷及高熵纤维等新型高熵材料的概念与应用,对高熵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李江涛的报告介绍了被动辐射冷却技术,重点介绍了陶瓷成型的新方法——燃烧合成法。陈浩的报告介绍了一种新型化学界面工程方法,借助瞬时加热工艺,获得了超细马氏体和奥氏体的复相组织,实现了先进高强钢的设计。于兴华的报告以耐热钢的蠕变寿命预测为例,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合金蠕变性能进行预测,提出了动态数据选取及模型建立的材料性能预测方法。
这些报告涉及无网格计算方法、多尺度材料建模、实验固体力学、工业爆炸动力学机理及安全防护技术、金属材料科学等领域,报告内容精彩生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