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王娟: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
发布日期:2014-03-05 供稿:党委宣传部 赵琳 学生记者 王向 编辑:新闻中心2 赵琳 审核: 阅读次数:
【人物简介】
王娟,女,1974年生,河南洛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威尼斯144777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慈善事业史、中国近现代灾害灾荒史、北京社会史以及大学生思想教育等。2012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近年来,王娟已主持国家哲学社科研究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政教育课题各1项;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应邀参与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国家清史纂修委员会项目等若干项。近年来王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北大核心或CSSCI期刊上发表10余篇,这些论文多次被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收录、评析,并在学术论文比赛中获奖,得到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充分肯定。王娟已出版著作2部,其中学术专著《近代北京慈善事业》被人民出版社列入中国慈善研究丛书,被民政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网等政府及其它学术机构列为推荐书目或专业参考书目,并获得多篇书评。王娟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慈善历史和文化”,应邀举行公益学术讲座,接受《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采访,并注重转化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呈交给北京慈善协会、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市团委志愿服务中心等慈善公益组织或政府部门的相关调研报告,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应用,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社会影响。
2014年初,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送达威尼斯官网的校办和党委宣传部,信件来自北京市红十字会,表扬对象是威尼斯官网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王娟副教授。原来,2013年北京市红十字会成立85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20周年之际,王娟老师率威尼斯官网学生袁嘉东和秦彬煊应邀参与并历时半年之久圆满完成了北京市红十字会《人道京华》大型纪念文集的编撰工作,为人道主义的传播和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切实有效的积极贡献。
面对我们的采访,王娟老师显得十分平静,她说自己也是一位普通的校园志愿者,乐意做一名“微”善者。
随着对王娟老师更多的了解,我们看到,作为一名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的学者,她十几年来甘于清寂,开拓进取,获得了令人钦佩的学术成就;她淡泊名利,学以致用,产生了颇为积极的社会影响。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她将教书育人作为神圣的职责,在三尺讲坛上辛勤耕耘,不计报酬,谱写出了平凡却又动人的人生乐章。“风入寒松声有古,水归沧海意皆深”,古人以此形容文学作品的深远意蕴,这里如果用它来比喻王娟老师朴实无华却又内涵丰富的生活,却是相当贴切的。
诲人不倦的“耕耘者”
每个学期王娟老师的信箱里会飞来上百封学生来信,信件的字数超过千字者不为少数,信件的内容与主题相当丰富,甚至有些已经毕业成家育儿的学生,来信请求老师给孩子起名字。
自采访开始,王娟老师就一直强调,尽管当前取得了一点学术方面的成绩,但教书育人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立足之本。几乎每次开课她都告诉学生,自己喜欢校园生活,喜爱教师职业,面对着张张青春的面庞,感觉“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王娟老师曾做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后来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威尼斯官网工作。王娟老师经常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探讨历史、时事和政治理论,探讨就业和创业、爱情和友情、考研和出国,甚至家庭矛盾与生老病死等等。王娟老师班上一度有同学持续一个学期总是在下课后和她探讨问题直到晚上10点多仍不愿离开;还有同学每次课后都会在王娟老师等候班车的短暂间隙与她继续讨论。
王娟老师担任班主任期间,从班风营造、学风建设、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和解决经济困难等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两个学期过后,全班不及格人数从接班时的9人降至1人,而成绩优秀者从6人增加到半数之多;其中有两位同学,经过两个学期的追赶,各自将以往近10 门不及格的功课全部补考通过。学生们有的亲切地称呼她为“姐姐班主任”;有的说她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还有的学生主动把珍藏两年的大学日记给她看。她意外地收到全班同学签字的新年贺卡上,吐露着他们的肺腑之言:“大相无形,大爱无声。您的高要求高标准纵然严格,却诠释了责任的含义,饱含着温馨的内涵……”。当年,王娟老师荣获威尼斯144777优秀班主任的称号,该班级也获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的殊荣。
王娟老师对待学生就是这样宽严结合,追求完美的学者气质对身边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但凡王娟老师参加的研究生开题或毕业答辩,除如同其他老师一样重视论文的内容、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之外,她还近乎苛刻地关注文稿的标点与文字等低级错误。“不怕学生误解和不高兴,就怕纵容学生和耽误学生前途”。王娟老师告诉我们,自己深受导师李文海先生的影响。李先生不仅培养出一批治学踏实、育才严格的弟子,而且他本人亦素以严谨而名闻学界。从王娟老师写给李先生悼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李老师对王娟老师学术与人生之路的影响:“李老师做人做事特别是做学问的思想、精神,是博大精深的宝贵财富,早已潜移默化地深铸在弟子们心中。愿薪火相传,化作后世永远的怀念。”
衣钵传承中,王娟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针对本科生课堂上一些人文素养较好,且有兴趣、有志向深入学习的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她就在课余时间给他们“开小灶”,通过推荐专业书目、指导实际调研、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热情,一些学生也由此获益不浅、脱颖而出,有的熟练掌握了文献分析和论文写作的技巧,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还有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不仅获得各级各项奖励,而且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他们都很感激这种不需交学费的培养方式。而对于王娟老师而言,她不在意这个工作没有任何报酬,因为她喜欢着这样一份育人的工作并乐此不疲。
学以致用的“耕耘者”
王娟老师多年来投身于慈善事业的研究,凭借较为扎实的学术积累,王娟老师成功申请了若干个科研项目,并于2012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对于学术研究,王娟老师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她认为学问要“接地气”,要学以致用,“学问不单是锁在柜子里领奖的,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那么,如何让学问“接地气”呢?
——“将学问引入课堂”,专题讲座,教学科研互促进
这几年,随着“9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要成员,以往上课总是充满热情的王娟老师也逐渐感觉到力不从心,似乎在教学上进入到一个瓶颈期。正是“学问要接地气”的思路,启发她需要适当改革讲课内容和方式,经与教研室同事们的交流磋商,王娟老师决定尝试将科研活动引入到课堂当中,开启专题式授课的新模式。结果表明,不仅自己达到了“接地气”的治学追求,同时由于拓宽了知识范围、加深了理论分析程度,因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曾有学生跟她开玩笑说:“您上课内容丰富、角度新颖,如果我们想在您的课堂上捎带着做高数作业,那就必须翘课,因为上您的课总是被您牵着鼻子走”;“上您的课,我们会从最后一排逐渐转移到第一排”。
—— “为学问找婆家”,推广成果,学以致用
2012年以来,王娟老师先后组织两支学生团队进行实践调研。尤其是2013年暑假,她全程指导学生对北京市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生存状况展开了一次近乎“地毯式”的全面调查,最后师生合作还推出了六万多字的调研报告,调研成果被评为学校第11届“世纪杯”竞赛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活动结束后,王娟老师还带领学生代表先后到北京市慈善协会、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市团委志愿服务中心进行交流和深入调研,所提交的调研报告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和不同程度的运用,双方还就进一步的合作达成初步意见。说起当前的慈善事业,尤其是一些公众事件所导致的严重的公信危机,她的确不无担忧,但同时又充满信心,“这就像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一直挺积极向上,不能因为突然犯了一个错误,就否定他的以往,甚至对他的未来不再抱有希望。走过百年风雨兼程、曾经谱写无数人道赞歌的中国的红十字事业,同样如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继续宣扬公益文化,帮助大家重拾信心”。
——“为学问插上翅膀”,公益讲座,服务社会
实际上,专题授课、与诸多机构合作仅是王娟老师治学“接地气”的一部分,她还应邀到首都图书馆举办公益讲座,宣传和弘扬慈善文化,讲座内容后来全文刊发在《北京青年报》。目前,她正在和北京市红十字会密切联络,力争促成首都红十字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希望能给全国的红十字事业理论工作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从而推进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她也曾匿名捐款捐物,主动联系资助威尼斯官网患病的学生等。“也许有人会揶揄我,说我是泥菩萨过河式的慈善。但我想,慈善面前人人有份,不宜善小而不为”。“让成熟的慈善理念扎根国人心中,让理智的慈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这是王娟老师的美好愿望。
废寝忘食的“耕耘者”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 多少次秉烛忙碌的时候,王娟老师都会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唱过的歌。查资料,编课件,做调研,写文章,忙家务、带孩子,每一件事情都要做,还想做好,时间在王老师这里就变得异常稀缺,在嚼饭的当儿扫扫地,在坐车的路上看资料,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还是不够,有学生无意发现她的很多课件文件自动生成的时间都是深夜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的许多工作都是在深夜或凌晨完成的。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生活高速运转,王娟老师出现了腰椎和颈椎方面的疾病。去年4月份由于腰肌劳损、疼痛难忍而被迫卧床休养,7月份在外出培训的路途中,因颈椎病痛差点晕倒在地铁上,紧急呼叫999而被送往医院救治。但她在缓解之后还是坚持接受培训,并继续前述红十字会《人道京华》的编撰工作。王娟老师谈起这些,还乐观地开玩笑说,自己是做红十字慈善公益研究的,没想到竟然还真的体验了一把被红会慈善的经历。不过,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王娟老师后来不得不放弃一些研究课题。
由于工作繁忙,王娟老师面对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深感愧疚。王娟老师年近七旬的父母亲,为了帮她照看年幼的孩子,同时还要照料自己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在最艰辛的日子里曾经时常奔波于几个城市,谈到父母对自己工作上的支持,王娟老师一度动容无语。
王娟老师信奉谦逊、自律、勤勉的人生原则。她一再请求我们不要公开采访内容,低调、谦和的态度,让我们十分感慨。其实,王娟老师何尝不是威尼斯官网数以千计的中青年教师的一个缩影,他们默默地,尽职尽责地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学校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追求而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