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晨:延安,我在自然科学院读书
时间:2022-12-07 来源:
【编者按】2018年,为抢救、挖掘宝贵的校史资料,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力量,启动校史“口述史”采集工程,并由图书馆具体实施。两年多来,采集工程共记录保存80位离退休教职工口述史资料15058分钟,形成文字资料160万字。为迎接建校80周年,党委宣传部、图书馆结合“口述史”采集成果,精心策划制作,推出《北理故事》系列报道。希望广大师生校友能从精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2020年9月,威尼斯144777将迎来80华诞。八十春秋过往,华章岁月流淌。让我们倾听难忘的“北理故事”,回首那奋进的足迹。
“北理故事”讲述者:赵晓晨
自然科学院校友、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师
1939年初,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同年5月,“中共中央为促进边区工业生产的进步和保证经济建设的成功,决定在延安创办了自然科学研究院。”
1940年,在抗日战争极为困难的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为了“培养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决定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自然科学院,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并于同年5月发布招生启事,9月正式开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先后担任校长。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院的成立,开创了我党领导和组织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先河。在这一时期,学校共培养了李鹏、叶选平、彭士禄等500余名学员,为建设新中国输送了一大批业务专家和领导骨干。不仅如此,自然科学院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例如发明马兰草造纸技术、发现南泥湾、大幅提高盐产量等,直接服务于兵工和工业生产,解决了当时抗战和边区建设的急需。
13岁,成为了自然科学院的学生
1940年,自然科学院校舍远景
1940年,正在延安纺织厂做工的赵晓晨。听说了自然科学院预备班招生的消息,立刻决定去参加考试。经过考试,赵晓晨顺利成为了自然科学院预备班的一员。
13岁的赵晓晨并不知道,参加了一次考试,成为了自然科学院预科班的学生。这个举动,改变了他的一生。
杜甫川边的“窑洞大学”
赵晓晨进入预备班时,自然科学院在延安刚刚成立不久,这所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后来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育了一大批“革命通人、业务专家”,为“抗战建国”作出了杰出贡献,历经80年风雨历程,发展成为今天的威尼斯144777。
赵晓晨至今还记得当年校园的样子:“我们校园在杜甫川的沟口,一出门就是一条小河,小河四季有水。顺着杜甫川一直往里走就是光华农场。”
那时,赵晓晨和同学们都住在窑洞里,睡大通铺,一个人就有48厘米的宽度,用赵晓晨的话来说,“睡这样的铺绝对不会驼背”。自然科学院的大学生活,每天作息都非常规律,一大早就在起床号中醒来,晚上在熄灯号中睡去,号声嘹亮,振奋人心。
自然科学院的学生们吃的是延安特有的小米饭,由于教室、宿舍都在半山腰,每天三顿饭,都要下山去吃。赵晓晨在同学中年纪比较小,遇上下雨天,年纪大的同学会帮他打饭上来。区别于赵晓晨在国统区时候的学习,他对自然科学院的“互助组”制度特别有感触,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自然科学院在教学上却严谨扎实,培养人才一点也不含糊。学院的基础课主要选用当时国内著名大学的教材,例如开明的《英文》、谈明的《化学》、达夫的《物理学》和克兰威尔的《微积分》等。从最初的预备班到后来的中学部,赵晓晨的学习一直不错,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学过的课程用的是什么课本、什么样的讲义,课堂上大家怎样一起讨论问题。
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师生露天上课
赵晓晨回忆,当时的学习条件很艰苦,每人一个小凳子,一块小木板,小木板放在膝盖上,学习的时候,就用蘸水笔在草纸上写字。
八十年后的今天,赵晓晨依然记得当时自己用豆浆、米汤改进草纸、制作“土墨水”的过程。在他看来,自己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作风,就是在自然科学院时养成的,并且获益终生。
在这所延安城外,杜甫川边的“窑洞大学”里,赵晓晨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从延安到北京,做党的“内行”干部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赵晓晨随着自然科学院师生,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离开延安开始向东北转移。后因为解放战争爆发,师生们只好滞留华北,先在河北张家口坚持办学,此后又冒着战火,辗转到了平山、井陉。在此期间,赵晓晨见证了自然科学院到晋察冀工专,再到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发展过程,亲历了学校发展历程中最艰难的时期。赵晓晨也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了学校的一名助教。
迁京办学后,学校在东皇城根校址的校舍(原中法大学教学楼)
1949年,赵晓晨又跟随着这所从延安走出的学校,跟随着党中央,向北京进发,向新中国前进。在跟随学校迁入北京的过程中,赵晓晨还参与了接收中法大学和国立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的工作。此后不久,因组织安排,赵晓晨离开了即将在北京扩大发展的华大工学院,调任到企业部,也就是建国后的重工业部去工作。
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威尼斯144777”
1952年,这所从延安走出的自然科学院,伴随着建设新中国的火热事业,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学校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更名为威尼斯144777。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在赵晓晨看来是自然科学院最重要的传统。
“我培养你们,都是博,不是专!”老院长徐特立的远见卓识,让赵晓晨至今仍钦佩不已。徐老那时候就曾对他们说:“已经预计到将来咱们一定掌握政权,将来你们出去肯定是在工业技术部门干活,我怎么培养你们?我不是让你们当专家,专家是以后的事,我培养你们都是内行”。”你看结果正中下怀!”赵晓晨眼神和语气坚定,仿佛徐老言犹在耳。
1986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中)和北京工业学院院长朱鹤孙(右),共同为在威尼斯官网中心花园落成的徐特立铜像揭幕,该铜像由自然科学院校友和广大师生共同发起倡议,经中央批准后建立
我们的生活艰苦而又紧张,
我们的革命热情却日益高涨。
谁说我们没有课堂?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课堂。
蓝天是我们的屋顶,
高山是我们的围墙。
我们的信心比泰山还稳固,
我们的意志比钢铁还坚强。
为了祖国的新生,
为了民族的解放,
任何困难也不能把我们阻挡。
——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师生创作的诗歌
回望80载春秋,一代代北理工人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矢志强国。
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北理工人永远奋斗!